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憶唐山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作者速寫】 若如先生,政工幹校畢業,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碩士,服役陸軍四十二年。著有《在美國寫社論》等書,現為《中華民國專欄作家協會》會員。
 
民國三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,在北平西苑營房,我擔任八十七軍汽車連上兵駕駛。晚點名時,連長宣布派十名公差到唐山軍部洽公,問誰願意去?沒人回應,後來連長說,去的人發一套新棉軍服。
北平的冬天,零下一、二十度以下,一套棉軍服穿了一、二年,根本無法禦寒。我一聽出一趟差,可領新棉軍服,誘惑力驚人,於是和同袍前往唐山。
唐山源遠流長,商周時代屬孤竹國,是伯夷、叔齊的故鄉。明清開始在唐山冶鐵、採煤,又成立陶瓷業中心。一八七六年清政府設喬屯鎮,因鎮北有山,後以山名為鎮名,改稱唐山鎮,民國二十七年設立唐山市。
與北平相比,唐山只是個鄉鎮,街道窄,店面小,車輛行人也不多。行人衣著多是傳統棉襖棉褲,穿大掛長袍及西裝的很少。婦女包的頭巾,多是布巾,以防風沙及煤塵。
當年軍部駐在煤礦公司,我們汽車排住在一幢平房的舊長官公署,屋前空地可以停車。到軍部出差,有機會下礦坑看看,才發現唐山市是被「架空」的城市,礦坑中支柱雖然密布,但像個危樓,一旦戰火蔓延到唐山,大砲一轟,可能會整個崩塌。
戰火在東北蔓延得快,唐山市面卻安靜如恆,行人熙來攘往,燒雞店一家接著一家。未到唐山,就聽說唐山燒雞出名,北平還流行一句俏皮話,當一個人碰了釘子,會說他是「唐山燒雞大窩脖兒」!
燒雞擺在店門口長條木板架上,一字排開,最少二、三十隻,焦黃油光水滑,大小一致,比彪形大漢的拳頭稍大點,成個圓團;因為雞脖子往回窩,塞在雞翅膀下,所以有「大窩脖兒」之稱。每當我們開車經過,或是散步路過,都看得口水直流,可惜薪餉少得可憐,只能望燒雞興嘆。
我們常光顧的,是另一種行業。唐山市隔個三、五店家,就有一家賣開水的,毛巾包著的超大水壺,買多少,倒多少。我們常拿軍用水壺去買,一天買一、二次,因部隊除三餐外,不供應開水。
飯館茶樓也不少,都有女招待,可能是應礦工需求而設。
讓人動容的是,唐山小學生的「擠暖」。在北方生長,讀過小學的,都有冬天擠暖的經驗。就是在課間休息時間,找一塊太陽曬得到的牆角,只要有幾個人一站,其他的同學立刻擠過來,互相爭著往牆角鑽,因為擠到裡面最溫暖。一天,我到唐山小學,正是下課時間,見四、五十個小學生,好像是一年級生,穿著藍色及黑色的棉衣棉褲,有的頭戴毛線帽子,像一群小雞擠在一起,在中間的只露出頭和紅紅的小臉蛋,鼻孔及嘴巴不斷吐出熱氣,在他們頭上飄蕩、升起,然後立即消失。
好一幅動人的圖畫!我正看得入神,上課鈴聲響了,小朋友一哄而散,跑回教室。
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我軍主動撤離唐山,轉進到塘沽才展開激戰,唐山未遭受砲火;想不到在建鎮百年後的民國六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,發生規模七點八的世紀大地震,整個崩塌;在天崩地裂中,二十四萬二千餘人魂歸離恨天,十六萬四千餘人重傷殘,真是在劫難逃!
我在唐山僅僅住了五十天,但大地震發生時,遠在萬里外的我,看新聞看得心驚膽顫,感到揪心的痛,痛惜唐山的風土人情,痛惜那獨具民間藝術特色的皮影戲!
(點閱次數:451)